关于虚拟货币去中心化的国家战略思考
关于虚拟货币去中心化的国家战略思考
先说结论:
纯粹的、去中心化的、无国界的虚拟币无法直接承担国际贸易结算的重任,因为其本质与国家主权存在根本性冲突。
因此,未来更可能的路径是:主权(由各国央行通过CBDC代表) + 国际合作(通过共建“多边数字货币桥”等平台)。这既利用了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,又牢牢地将控制权和主权掌握在国家手中。这不再是“一个无立场的人”,而是“多个有明确立场的代表,坐在一张谈判桌前,共同建立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”。
这最终会成为一种受控的、有管理的全球化,而非无政府的、去中心化的全球化。去中心化在理论上很美好,但在现实国际政治和经济中是不可能的。
加密货币目前的应用场景是数字资产存储,未来最大的应用场景是国际贸易跨境结算。
某些事物本质上是非全球化的,尤其是涉及国家主权和战略安全的领域。货币与国家主权深度绑定,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是国家主权的核心组成部分,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关键工具。
稳定币未来最大的应用场景是国际贸易结算涉及到用何种货币结算,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、经济独立性和地缘政治影响力。执行者必须代表国家意志,如此重要的事务,不可能交由一个“去中心化”或“无国籍”的实体来操作,必须由国家委派的、代表国家利益的代表来执行。
补充:
1. “不可能三角”与主权让渡:
在金融学中有一个著名的“蒙代尔-不可能三角”,即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、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。如果一个小国完全采用一种全球化的虚拟币(如比特币或某种稳定币)作为本国贸易和经济的结算基础,它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货币政策独立性。它的经济周期将被这种全球性资产的波动所左右,这是任何主权国家都难以接受的。
2. 金融安全与监管:
让一个“无立场”的国际实体来处理结算,意味着国家失去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能力。洗钱、恐怖主义融资、逃避制裁等行为将难以遏制。国家必须有能力冻结资产、追溯交易、执行司法判决,这些都需要一个中心化的、受监管的体系。
3. 最终结算与系统性风险:
国际贸易结算,尤其是大额交易,最终需要“最终结算”能力,即交易一旦完成就不可撤销。目前这个角色是由各国的中央银行承担的。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如何在全球范围内、在不同法律体系下提供具有法律最终性的结算服务?其背后的风险是国家无法承担的。
现实的解决方案与发展方向:不是取代,而是互联。目前全球的实践并没有走向一个“单一的全球化虚拟币”,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方向:
1. 央行数字货币(CBDC)的兴起:
各国央行正在研发自己的数字货币(数字人民币、数字欧元、数字美元等)。这本身就是主权的数字化延伸。CBDC的核心是中心化的,由国家信用背书,完全遵守本国法律法规。
2. “桥”与互联互通(Interoperability):
未来的图景很可能不是用一个币种结算,而是不同国家的CBDC之间如何安全、高效地互联互通。这就是“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”(mBridge)等项目正在探索的。例如,中国的进口商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向美国的出口商支付,系统后台通过一个“桥”协议,自动将数字人民币兑换为数字美元完成结算。
在这个模型中,代表国家意志的中央银行依然是核心。它们共同组建、管理并维护这个“桥”系统,制定共同的规则和标准。
3. 私有稳定币的角色:
像USDT、USDC这样的稳定币,其定位可能更多是成为这些官方系统之间的“补充”或“桥梁资产”,而不是主导者。它们的使用将受到严格监管,必须符合主权国家的反洗钱(AML)和了解你的客户(KYC)要求。它们无法替代国家主权货币。
作者:史诗,毕业于北京大学,曾任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、央企管理层、互联网巨头
ESG VC国际资本创始人|Quantheora平台创始人
免责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
编辑:admin